新闻中心

News Center

下载中心

安博体育官网登陆入口.科技金融力挺能源行业向ldquo;新rdquo;向

发布时间:2024-05-10 01:50:08 来源:安博体育官网登陆 作者:安博体育官网

安博体育官网登陆入口

  1月16日,在北京举行的2024中国能源研究会“能源转型与绿色金融”学术年会上,与会专家表示,需要进一步完善绿色金融体系,满足能源行业的合理融资需求,推动绿色金融与能源转型有效衔接,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当前,践行“双碳”目标、实现绿色低碳转型成为能源行业的首要任务和中心工作。作为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支撑,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正日渐完善。如何推进能源低碳转型与绿色金融相融合,已经成行业热点话题。

  近年来,我国绿色金融体系建设取得明显成效,目前已形成以绿色和绿色债券为主、多种绿色金融工具竞相涌现的多层次绿色金融市场体系。

  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三季度末,我国绿色余额28.58万亿元,同比增长36.8%,居全球首位;境内绿色债券市场余额1.98万亿元,居全球第二。2023年,我国碳减排支持工具、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合计增加4251亿元。

  “我国能源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能源的发展在双碳目标中占有最高的比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核心是推动能源绿色转型,根本措施是控制和缩减化石能源的消费,增加可再生能源发展比例,提升社会的整体能效水平。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否成功,关系到双碳目标的大局。”中国能源研究会理事长史玉波表示,绿色金融创新发展赋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是推动经济绿色发展和实现“双碳”目标的具体体现。在绿色金融的支持下,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了积极成效。

  绿色金融助力能源行业低碳转型跑出“加速度”。最新数据显示,初步核算,2023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比上一年提高0.2个百分点;到2023年年底,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比超过总装机的一半,历史性地超过火电。绿色低碳产品产量也在快速增长。

  “不仅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实现大规模增长,电力行业降碳减污也协同推进,供电能耗、单位发电量、碳排放强度、主要污染物排放量等主要低碳环保指标持续下降;电力行业率先纳入全国碳市场;电力市场日趋完善,电力科技创新成果丰硕。”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监事长潘跃龙说,绿色金融是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决定性作用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促进能源转型的重要机制和支撑,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

  “截至目前,我国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容量增长约3倍,水电、风电、光伏、生物质发电和在建的核电规模均居世界首位,非化石能源发电装机容量占全国总装机中的占比突破50%。这表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和绿色金融创新协同,对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史玉波说。

  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电机工程学会理事长、国际电工委员会主席舒印彪指出:“我国是世界最大的能源生产国和消费国,2023年一次能源消费总量已达到55.9亿吨标煤,占全球能源消费总量的1/4;二氧化碳排放达123.7亿吨二氧化碳当量。”

  舒印彪说,要更好发挥绿色金融的保障作用:一是持续加强绿色金融的支持,二是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三是积极发展转型金融,四是降低绿色融资成本,五是完善电碳市场机制。

  “要聚焦绿色金融与能源转型的有效衔接,通过金融机构的绿色金融工具,以及财税政策助力能源低碳转型。”潘跃龙说,能源转型下的电力市场建设,一要建立科学的电价形成机制和疏导机制,二要建立适应新能源特性的市场机制,三要建立反映新能源绿色价值的政策机制,四要建立有利于电力安全保供的保障机制,五要建立适应新型经营主体的市场机制,六要充分利用绿色金融服务支撑能源转型发展。

  能源央企是我国能源行业的主力军,中央企业在落实国家“双碳”目标过程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国务院国资委研究中心资本运营处处长杜天佳表示,央企要推动能金合作、共生共荣,就要坚守产业金融定位,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这一宗旨。央企在打造绿色金融体系方面可以有一些更好的发力点或创新途径,如ESG投资是绿色金融发展的关键环节,央企要从战略高度加快助力我国ESG体系建设,同时还要守牢金融风险底线。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莫万贵表示,将从以下几方面推动绿色金融发展,一是供应链全链条转型或经营主体整体转型,分步骤、分阶段开展绿色低碳转型活动;二是统筹好当前和长远,处理好能源转型、经济发展和民生保障之间关系,鼓励金融机构持续提高对绿色低碳经济活动的识别能力,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相关金融风险等;三是逐步推出各类金融产品共同适用的转型金融标准;四是强化碳核算和环境信息披露。同时,大力发展转型金融产品和市场,鼓励发展风险包容性较大的金融产品等,推动能源行业绿色低碳转型。

  ①凡本站注明稿件来源为: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版权均属本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授权使用作品的,被授权人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并注明“来源:中国高新网、中高新传媒或者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违反上述声明者 ,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② 任何单位或个人认为本网站或本网站链接内容可能涉嫌侵犯其合法权益,应该及时向本网站书面反馈,并提供身份证明,权属证明及详细侵权情况证明,本网站在收到上述文件后,将会尽快移除被控侵权的内容或链接。